酒醒香销愁不胜,如何更向落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人间何处问多情。
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任饶州教授,历官至常州通判。继任郢州知州,料金必背和议盟约,大修边防攻战守御之具。
嘉定十年(1217年),金兵渡淮南侵,朝廷和战之争激烈。诚之反对和议,改任蕲州(今湖北蕲春)知州。到任后,增高加厚城墙,浚濠堑,备楼橹,筑军马墙,教习激赏厢、禁、民兵,积惠民仓粟4万石。原先酒库月解45万钱献州守,诚之分文不受,悉充公帑以助兵食。
嘉定十四年二月,金兵大举侵犯淮南。时诚之任期已满且年老,但继任者未至。本拟遣家属先回家,亦因金兵南侵而止,对同僚说:“吾以书生再任边垒,行年七十,抑又何求,独欠一死耳!当与同僚戮力以守,不济则以死继之。”选丁壮分布城守,率300人迎击金兵于横槎桥,破之。金兵攻城,不能克。城内官兵不时出击袭杀金兵。三月初,金兵攻城更激烈,并修书胁降,诚之严词拒绝。不久,黄州失守,金兵组织10余万攻蕲州。援将徐挥投降金兵。十七日城陷,诚之子士允、兄子士宏力战死。诚之率众巷战,自午夜至天明,兵尽,以身殉国。妻许氏,媳赵氏、王氏,孙女等均投水殉节,唯长子士昭因先期返里,得以保全。合家忠骸归葬县东七里东山之原。
朝廷追赠他为朝散大夫秘阁修撰,封正节侯,于蕲州及东阳乘驷桥旁,立庙以祀。每年夏历三月廿七日(殉难之日)县官亲临致祭。《宋史》卷四四九有传。
舍生取义
李诚之作为浙东学派吕祖谦的高足,勤于务学,能言善辩,但他一直多担任低级官职,最后出任蕲州知州时,已是花甲老人。但他不论身处何地出任何职,都宽猛相济,造福地方。据文献记载,李诚之刚到蕲州时,当地百姓由于没有遭受过战争之苦,所以没有任何意义上的防御措施,城池荒废,军备松弛。李诚之出任知州后,整修了城墙,充实了地方粮仓贮备量,加紧训练士兵,进行一系列防御准备。
1221年,金兵入侵蕲州,此时李诚之已经任职期满准备归家。但在大敌当前的危难时刻,他挺身而出,与家属一起留在蕲州,担当起领导蕲州军民抗金的重任,上演了一幕气吞山河的悲壮剧幕,实践了自己“既任其责,不敢顾身”、“职任所在,惟当尽死以守”的誓言。
由于原有兵力被上司分散,李诚之不得不招募城内壮丁组织“敢死队”,挫敌先锋于城外。随后他精心组织军民采用各种方法,逐个击破金兵的大举进攻……最后,在得知自己孤立无援后,李诚之仍然“神色自若”,镇定从容地指挥蕲州军民奋勇杀敌。最后由于叛将投敌,蕲州城门被金兵攻破。在与金兵展开短兵相接的巷战后,终因寡不敌众,蕲州保卫战以失败告终。李诚之自杀成仁,其子、侄阵亡战场,其妻、媳投水自尽。李诚之舍生取义且满门忠烈,其人其事惊天地泣鬼神,永远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