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句诗词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

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

出处

出自清代孔尚任的《哀江南

原文

  〔哀江南〕〔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驻马听〕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沈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沽美酒〕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太平令〕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哰哰。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是谁家厨灶?

  〔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从山间的松树和野草间戴着花挑着柴草走来,猛然抬头才发现我又回到了南京。残败的军队还在将废的堡垒中驻守,瘦弱的老马肚子躺在空壕沟中。村落已经是一片萧条之景,城墙和古道在夕阳下互相映衬。

那野火烧了一次又一次,守在孝陵旁的高大树木大多都烧焦了。山羊一群群跑来跑去,看守孝陵的老太监早就不知道去哪了,满堂都是鸟的羽毛和粪便,台阶上全是枯枝败叶。又有谁来祭拜打扫呢?牧童连龙碑石的帽饰都给打碎喽。

(而那故宫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那白玉柱全都倾倒了,红色泥墙坍塌了只剩下原来一半的高度,琉璃瓦碎的比完整的多,翠绿的翡翠窗棂所剩无几。丹墀中只剩下飞舞的燕雀常年上朝,宫门里长满了浓绿的蒿菜,还住着几个乞丐和饿死的流民。

我又来到秦淮河当年繁华的地方叩问,如今窗户上的纸已经破了迎着风瑟瑟作响,腐朽了的门外潮水一阵阵的拍打。当年让人眼神望断飘飘欲仙的地方的美女佳丽,如今在哪里演奏笙箫?端午节的夜晚河上没有了灯船的热闹,重阳节的日头市集上酒馆也关了顿显无聊。只剩下秦淮河上不变的飘摇的白鸟和滔滔流去的绿水。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但是已经没有闲人再去观赏游玩了。

你还记得跨过青溪的半里长桥吗?当年的旧红板一条都看不见了。秋高气爽的天气里没有行人路过,夕阳落下冷冷清清,只剩下一颗柳树垂弯了腰。

走到当年曾经的庭院,哪里需要轻轻敲门?(门早就颓倒了)也不怕护院犬嗷嗷的向你叫,只剩下枯竭的废井和颓败的鸟巢和长满青苔的旧砖和瓦扉间枯死的杂草。亲手植下的花朵和柳枝,没人打理,如今已经可供砍柴了,这一堆黑灰,又是哪户人家的炉灶?

我曾经见过南京早晨流莺在玉树间穿行歌唱,我曾经见过秦淮河边亭台上的芬芳在早春绽放,而谁又能想到这一切会消散得像冰雪融化那么彻底。我眼看着他大兴土木,我眼看着他大宴宾客,我眼看着他大厦倾塌!这爬满苔藓的碧绿瓦砾堆,我曾经在里面睡过风流觉,把这五十年兴盛衰亡都看在眼里。有名的乌衣巷不再姓王,莫愁湖边夜里真的鬼魂哭泣,凤凰台上只有猫头鹰栖息!曾经在残山上的梦境反而像是真实,旧日的心境难以忘却,不愿意相信这江山已经易主!只好作一首哀江南,将这悲伤的声音一直传唱到老去。

注释

秣(mò)陵:今江苏南京,秦朝称为秣陵;

楸(qiū):一种高大的乔木;

阿监:太监;

翎:羽毛;

丹墀(chí):宫殿前红色的台阶以及台阶上的空地,这里指皇帝接见群臣的地方;

饿殍(piǎo):饿死的人;

窗寮(liáo):泛指窗户;

端阳:即端午节;

重九:即重阳节;

哰哰(láo):象声词,形容犬吠声;

采樵:砍柴;

乌衣巷:位于南京东南,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士族在此居住;

莫愁湖:位于南京秦淮河西,古称横塘,相传美丽的少女莫愁在此投湖自尽;

枭鸟:比喻恶人或逆子;

舆图:疆域地图;

诌:胡乱编造。

参考资料:

1、(清)孔尚任著,欧阳光校点. 桃花扇. 长沙:岳麓书社, 2002.10.P226

赏析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余韵》中的一套北曲。曲子通过描写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全曲风格沉郁悲怆,多次被选入教材。

第一支曲子〔北新水令〕,写写重到秣陵(南京),傍晚时南京郊外的荒败景象:人物首先出现,苏昆生肩挑柴草,走在通往故都的路上。“山松野草带花挑”,一笔点出老艺人此时的身份是亡国后归隐的樵夫。“猛抬头秣陵重到”从动作写感情,人物满怀亡国之痛,一路低头沉思,重见故都,引起感情上的强烈震撼,不禁抬头凝望。“重到”两字,包含了无限的今昔之感,在结构上提挈全篇,整套曲子由这两字逐层展开。接着由人及景,“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两句,勾画了南京郊外景象,十字四景,景景使人怵目惊心。物事全非,所见无非残军废垒、瘦马空壕;孤村夕照,一片凄凉。“残,废、空、瘦”四字,贴切地写出了战乱后的凄清阴森,山河破碎,满目萧条,又衬以夕阳孤村之景,犹同大场面的摇镜头。这人和景被夕阳的昏黄余晖所包孕,更显黯淡凄惨,令人伤心惨目。作者写人绘景,突出了国破山河改的时代特点。第一支曲给整套曲子定下了悲怆的基调。

而〔驻马听〕写苏昆生凭吊孝陵。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为一代社稷的象征,由神宫监置兵守卫。这一神圣地方如今却是一片败坏:作者写孝陵残破,无人守护,山羊成群,飞鸟成阵,败叶枯枝,岳火迹存,更是令人目不忍睹。这里突出它由神圣不可侵犯变为人走树焦,动物任意横行之地,“山羊群跑”一句所呈现的纷乱、喧闹,一扫圣地的庄严肃穆。“鸽翎蝠粪满堂抛”一句,化动景为静景,作者用满地的鸽翎毛和蝙蝠粪,极写鸽子、蝙蝠的成群飞行、栖息,堂堂皇陵已成为禽鸟的家了。老艺人目睹此景,沉痛之情油然而生。“谁祭扫”的轻声自问,暗含了对误国君臣的谴责,充满了无限辛酸的故国之思。最后一句“牧儿打碎龙碑帽”,写石碑被毁。孝陵石刻甚多,随山路起伏排列成一条长约800米的神道石刻,蔚为壮观。那最具象征意义的龙碑石的帽饰,已被无知的牧童打个粉碎。曲尾的这点睛之笔,给人留下无限的回味。

老艺人离孝陵,到故宫。故宫建于明初,极其雄伟华丽。〔沉醉东风〕一曲,描绘了一幅“故宫颓景图”:作者用白描手法,以强烈色彩,画出了白玉柱子倾倒,红泥墙委地,澄黄的琉璃瓦破碎不全,翠绿的翡翠窗棂所剩无几,宫门里长满了浓绿的蒿莱,丹墀中飞舞着燕雀。这幅图色彩明艳,寓今昔之景于一体。眼前的荒凉中残留着昔日的豪华,过去宫殿主人的穷奢极侈,酝成了今朝的柱倒墙摧,国土更姓。与上曲相承,皇陵宫禁,是封建时代宗庙社稷的象征,是国家的象征。如此庄严扫地的景象,更能引起人们的山河之感、禾黍之悲,因此,这悲哀,绝非一己之愁怨了。所谓大明江山隳于何人,败于何事?作者在《小引》中说“不独使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语意虽隐微,但意寓却分明。故宫本身的巨变,说明了南明政权好景不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曲尾乞儿身于皇宫的这一镜头,把老艺人故国不堪回首的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此时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 “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节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作者把人民的亡国哀痛心理,挖掘得多么深,表达得多么活啊!秦淮河舞歇歌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对照的意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沽美酒〕一曲描写的长板桥,在迥光,鹭峰两寺之间,景色极佳:一弯小溪,澄澈如洗,夹岸绿柳,丝丝垂翠。一道红色板桥掩映在万绿丛中,真是幽雅宜人,秀气可餐。而如今呢?曲子用“你记得”三字领起,苏昆生问柳敬亭,以唤起回忆。接着,他感慨万端地介绍长桥。作者选用了无桥板的空桥、一树衰柳、水天一色、落日几样典型景物,画出了板桥残景,用笔极简。“一条”、“一树”两词中,极小的数词“一”,突出了美景的零落殆尽,扩大了荒芜、萧瑟的境界,真是以少胜多,耐人寻味。“冷清清”一词极富神韵,既描绘了深秋夕照的自然景色,也传达出老艺人身心俱寒的主观感受。它写出了板桥的秋意,透视了老艺人深埋于心中的亡国丧土之悲。作者着一“冷清清”,境界全出,造境之精,令人叹服。

绕过板桥,就是旧院。〔太平令〕一曲写旧院的荒芜。旧院是秦淮歌妓聚居之处,过去苏昆生义出阮家,天天来此授曲教唱,他对这里的庭院小楼,一草一木,十分熟悉,怀有深情。作者抓住人物和环境关系密切的这点,写老艺人在面目全非的小院中,深感陌生,努力寻找旧日的痕迹:旧院的庭院已是门墙颓倒,人去楼空,满目凄凉。苏昆生怀着怅惘的心情,踯躅在断井颓垣之间,穿行于蛛网尘封之地,感叹亲手种的花、柳,已成可砍伐的柴薪,困惑一堆黑灰,无法判定是谁家的厨房。真是物物皆非,连一点可供辨认的痕迹也找不到了。作者通过塑造摩挲、寻觅的人物形象,把旧院的荒芜之景和升沉变替的感叹,结合得水乳不分,富有生动的形象性和感人的力量。《桃花扇》从第五出开始,一味渲染繁华热闹,却在末出做一大结,所谓“热闹局就是冷淡的根芽”,“孙楚楼边,莫愁湖上,何尝没有过一段笙歌旖旎的热闹繁华”,相观而读,可看出,作者是经过一番惨淡经营的。

以上六支曲以写景为主。随着景物的逐处展现,老艺人的感情渐渐激昂、高涨。在〔离亭宴带歇指煞〕中,他放声悲歌,尽情发抒:〔离亭宴带歇指煞〕一曲,将感伤情绪推上了极至,其妙处恰在强烈的对比。

第一层,从“俺曾见”至“把五十年兴亡看饱”,以反复强调的手法,谴责统抬者的豪奢腐朽。前四句,写美景不长。“金陵”两句,用典型景物概括了前面曲中所回忆追述的美景。“金陵玉殿”、“水榭秦淮”的地点,写明了是皇帝和达官贵人在赏景享乐。“莺声晓”和“花开早",谴责南明君臣在疆土日蹙形势下,昏天黑地,一味享乐。“谁知道容易冰销”,一针见血指出了享乐所带来的灭亡命运。“谁知道”三字,充满了对昏君佞臣的嘲讽。接着,作者用“眼见他”组成的排比短句,三个“眼看他”,无非兴、亡二字,这与《红楼梦》中的“忽喇喇大厦将倾”是异曲同工之调。作者把描写点集中在“楼”上,用紧承相连的“起朱楼”、“宴宾客”、“楼塌了”,雄辩地表明了荒淫腐化和亡国之间的必然联系。迫促的节奏表达了愤激之情。“俺曾睡过风流觉”,和开首“俺曾见”相呼应,说明了老艺人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在叙说亡国痛史。苏昆生曾说自己是“睁着五旬老眼,看了四代人”。他五十年的生涯,饱尝了万历、崇祯、天启、泓光四代的兴衰胜败。秦淮艺人的身份,使他对统治者的淫佚有更深了解。“将五十年兴亡看饱”,概括了他回顾历史、目睹现状的无限感慨。正是长吁短叹,无语凝噎了。“饱”字形象表明了他对这段兴亡史实认识的清楚、深刻、透彻。这个词,语气尖刻,语意丰富,感情容量大,为一曲之眼。“将五十年兴亡看饱”在结构上起了总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层,作者用步步深入的手法,抒发了强烈的亡国之痛。“乌衣巷”三句扩大了上一层中“楼塌了”的景象,把统治荒淫无耻所造成的后果,由统泊者的垮台扩大到国家山河的巨变。“乌衣巷”句,借王导、谢安势衰,乌衣巷转换主人的历史,感叹现实的兴废。“莫愁”两句,巧用地名表变化。从莫愁到哭,由凤凰到枭鸟,写出了人民对山河易色的深悲巨痛。“残山”、“旧境”、现实、梦境,物渺人非,江山换主,旧梦只有一晌之欢;残缺的山河在人们梦中清晰出现,过去的种种是欲忘不能,现实都是无限悲凄,这是悲限、痛极之言。这种爱国感情是多么深厚动人啊!“舆图目换稿”分明是冷峻的现实,却又冠以“不信”二字,实则是不愿相信。“不信”二字,伴泪和血,妙极天人,非大作手不能为。不信归不信,现实却是:“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袅鸟。”这又是—种对比,任你信与不信,严酷的现实已是无法改变了。“舆四换稿”的“换”字,包含了很多难言的内容。明亡后,清政权圈地薙发,清兵大屠杀,文字狱的广为连坐……这山河易色,人民血泪的种种,都在这“换”字中含混包括了。结句“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把感情再深化一步,表明了要永志不忘亡国的哀痛。更让人声泪俱下,全无掩抑了。原来于此有一总评:“天空地阔,放意喊唱,以结全体《桃花扇》。”

参考资料:

1、吕耀森.黍离一曲《哀江南》——孔尚任《桃花扇·哀江南》赏析[J].语文知识.2004年02期

创作背景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占领了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魏忠贤在南方的余党马士英和阮大铖拥立福王为帝,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弘光王朝。福王登基以后,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他们结党营私,卖官鬻爵,肆无忌惮地掠夺人民的财产。同时又迫害异己,党同伐异。南明只维持了一年。清军过河后,势如破竹,席卷了众多城镇,并攻陷了南京。虽然后来卢王、唐王、桂王又先后即位,但明朝气数已尽,大势已去,难挽颓势。《哀江南》为《桃花扇·余韵》中的最后一段套曲,展示的就是这一段历史:南明弘光一朝兴亡的历史画面。

参考资料:

1、吴守琳编著.中国古典文学史(下册)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07,第697页

猜你喜欢
浣溪沙·酒醒香销愁不胜

酒醒香销愁不胜,如何更向落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人间何处问多情。

透碧霄·舣兰舟
宋代查荎

舣兰舟。十分端是载离愁。练波送远,屏山遮断,此去难留。相从争奈,心期久要,屡更霜秋。叹人生、杳似萍浮。又翻成轻别,都将深恨,付与东流。

想斜阳影里,寒烟明处,双桨去悠悠。爱渚梅、幽香动,须采掇、倩纤柔。艳歌粲发,谁传馀韵,来说仙游。念故人、留此遐洲。但春风老后,秋月圆时,独倚西楼。

水仙子·次韵

蝇头老子五千言,鹤背扬州十万钱。白云两袖吟魂健,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海上神仙。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宋代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青玉案·征鸿过尽秋容谢

征鸿过尽秋容谢。卷离恨、还东下。剪剪霜风落平野。溪山掩映,水烟摇曳,几簇渔樵舍。

芙蓉城里人如画。春伴春游夜转夜。别后知他如何也。心随云乱,眼随天断,泪逐长江泻。

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随园诗话》所载为东堂),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三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 孔尚任的诗词 ► 孔尚任的名句

作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