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词典勃窣

勃窣

  • 拼音bó sū
  • 注音ㄅㄛˊ ㄙㄨ

  • 词语解释

    勃窣[ bó sū ]

    ⒈  亦作“勃崒”。

    ⒉  匍匐而行;跛行。

    ⒊  犹婆娑。形容才气横溢,词彩缤纷。

    ⒋  犹婆娑。纷披貌。

    ⒌  犹婆娑。摇曳貌。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勃崒”。

    ⒉  匍匐而行;跛行。

    《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於是乃相与獠於蕙圃,媻珊勃窣上金堤。”
    李善 注引 韦昭 曰:“媻跚勃窣,匍匐上也。”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谁言水北无人到,亦有槃珊勃崒行。”
    清 褚人穫 《坚瓠八集·朱文公足疾》:“出门放步人争看,不是前来勃窣翁。”

    ⒊  犹婆娑。形容才气横溢,词彩缤纷。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刘 前进谓抚军曰:‘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选。’既前,抚军与之话言,咨嗟称善曰:‘ 张凭 勃窣为理窟。’即用为太常博士。”
    徐震堮 校笺:“勃窣即婆娑之声转。”
    金 高士谈 《次韵饮嵓夫家醉中作》:“清新 李白 诗能胜,勃窣 张凭 理最玄。”
    康有为 《六哀》诗之二:“大哉《仁学》书,勃窣天为惊。”

    ⒋  犹婆娑。纷披貌。

    明 刘基 《赠道士蒋玉壶长歌》:“流苏勃窣垂鏤膺,斒斕驳马騮骆驓。”

    ⒌  犹婆娑。摇曳貌。

    姚锡钧 《即事效湘绮楼体》诗:“玄谭帘勃窣,清照水委迤。”

    国语辞典

    勃窣[ bó sù ]

    ⒈  匍匐慢行。

    ⒉  形容人言谈缓慢。

    《晋书·卷七五·张凭传》:「帝召与语,叹曰:『张凭勃窣为理窟。』」

    相关词语